案例分析:当众发言恐怖

管理员 2022年4月29日18:21:14
评论
329

案例分析:当众发言恐怖
本个案是我所在大学的一名学生。那年,我教课很少,只教一个班的心理健康课,机缘巧合,她正好在我授课的班级里,课后,她预约了我的心理咨询。

了解了她的苦恼和她的身世后,同情之余,我也被她的坚强所打动。父母不在,加上小时候的多次搬迁,让她自卑和无助,但好在有爷爷奶奶呵护,她得以健康长大。其实,在我眼里,她的症状不是很重,但对她来说,却是一道永远也无法逾越的高墙。经过数次个别疏导后,在我的课堂上,我两次鼓励她主动上台挑战。她很坚决,没有逃避,敢于在同班同学面前敞开自己的弱点一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后来,她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各种奖学金的面试等。每次她都会提前留言给我或找我咨询,我都会给予鼓励和支持,虽然战战兢兢,但她都没有逃避,在忐忑中迎战。她的学业非常优秀,后来顺利地考取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开启了一段全新和阳光的人生历程。她的进步,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咨询关系;另一个,她较强的执行力。在和我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咨询关系,她对我是非常信任的,艰难时刻,会及时和我沟通。除了实践锻炼外,生活中她也在积极改变。父亲在狱中,她几乎不与父亲联系,咨询期间,听了我的建议,她几次到监狱探望了父亲,父女关系大为改善。
好的关系,可以疗愈。关系,疗愈一颗受伤的心
心路历程
在正式讲述自己是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一系列过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自己的背景信息。毕竟,只有对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所了解,才有可能分析其性格的形成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9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一座小城市,母亲在我一两岁时离开家后再无音讯,父亲在几年后也因刑事案件入狱服刑。因此,实际上祖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充当着爸爸妈妈的角色,给予我精神、物质上的支持至今。
复杂的家庭背景、爷爷奶奶传统中国家长多批评少肯定式的教育,逐渐使我养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当然,在学生时代,追求完美主要体现在学习上。从初中开始,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里的佼饺者。那个时候因为课业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无需费多大努力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到高三。然而,或许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或许是心理素质不佳,第一次高考考得比平时差很多,去了一所相对较差的二本高校,于是,在军训期间便回家复读,最终考取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医科院校。当然,这是后话。

说到社交焦虑,在我身上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上课发言紧张,连读课文也能紧张到声音发抖,每每都恐惧不已。这种情况在小学、初中阶段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小学时,一直是班级里的发言积极分子,偶尔还会代表班级参加诗词朗诵比赛。初中时,相对安静了一些,但上课发个言、朗读个英文课文什么的也不在话下,基本上没什么压力。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压力大了一些,读课文、上课发言的机会少了很多,然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需要当着所有同学面说话的场合,却如同梦魇一般缠绕着我,辉之不去。
印象中最早一次让我倍感难堪的经历发生在高二。记得那是一堂语文课,气氛沉闷,老师在台上漫不经心地讲着些什么,而我趴在课桌上胡思乱想做着些其他什么事儿。老师或许看出了些什么,突然喊我起来让我把要讲的课文给大家念一遍。我当时心里一惊,急急忙忙站起来,慌乱中在同桌的提醒下找到那篇文章,磕磕绊绊地读完坐下。难堪、尴尬、懊恼,大概就是我当时心理的真实写照吧。
这件事与其说是我社交焦虑(更准确的定义,我想是stage fright)的开端,倒不如说是一根导火索。从此以后,对在公共场合发言恐惧这把火,渐渐“燎原”了。此后,每到需要发言的课(特别是语文课),一种紧张的情鳍就开始酝酿。开始是忐忑,当老师提到待会请同学把这篇课文读一下时,心里便会一紧,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情的紧张也逐渐达到峰值,伴随着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喉呢发紧…
如果老师没叫到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暂时放下,然而伴随而来的一方面是轻松,另一方面是自责、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会对这种小事恐惧;如果被叫到了,则是硬着头皮说下去,断断续续、语无伦次,有时甚至严重到有喘不上气的感觉。
这种焦虑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高考报志愿时,考虑到自己发言紧张的特点,默默排除掉许多需要当众发言的专业,如英语、师范、新闻等等。那段时间,真切觉得自己的人生因为发言恐惧受到诸多限制,怀疑自己、怀疑人生,不理解为什么别人可以理所当然能做的事到我这里却成了障碍和恐惧。当时盛行“木桶理论”,想到自己有一个这么明显的短板,顿时感觉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了无生趣。
新征程
直到我在大一的心理健康课上遇到了黄老师,在课上听他讲到一些心理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焦虑症,一一对号入座,于是我便找他做心理咨询。不知道哪来的信任感,平生第一次把自己的家庭情况、苦恼的症状一股脑儿都告诉了他。记得黄老师为了测试我读书紧张的程度,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本杂志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让我念,我费力地、磕磕绊绊地念了几段,到后来念不下去竟然哽咽了!那也是第一次因为困扰我许久的这个症状而哭,多少次的挣扎、别人的不理解、自己试图掩饰这个症状的小心翼翼、自我的困惑,在这个瞬间都化作委屈的泪水流了出来。向黄老师倾诉之后,真的释然了许多。以前也向身边的朋友、同学说过,显然他们都无法理解,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读书有什么难的,照着念不就行了吗?”显然,这些话只会让我更加怀疑自己。而现在,终于有一个人能够理解我身上的这个情况,症状还在,但我已经明确了“病因”,找到了可以给我“治病”的黄老师,情况似乎一点点明朗起来。
黄老师首先以树为比喻,指出困扰我的症状只是树枝、树叶,真正造成这些症状的深层原因在于性格之根,即黄老师认为我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是导致这类症状出现的根本原因。我一点都不否认这一点,前已述及,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我这种性格,苛求完美、争强好胜、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针对性格的重塑,真的是一个“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过程。性格的形成不是一就而就的,因此其优化和重塑也是一个相对内在和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黄老师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他不断告诉我“你走到现在已经很棒了”“你现在是很优秀的…”这些肯定的话语和真切的支持,让我逐渐找回了该有的自信。同时他还推荐给我一些书,不是局限于他的认知行为领城,还有精神分析学派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伴随着自己不断回忆、思索、感悟,学着放下过去、与自己和解,尝试着一步步走出家庭的阴影,开始追求自己的人生。
在找到“病根”之后,“对症下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说改造性格是黄老师给我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剩下的主要靠我自己摸索着走下去的话,那社交焦虑症的治疗,便是黄老师手把手教我如何克服恐惧、在我退缩时推我一把、在我要倒下时扶我一下的过程。
首先,黄老师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我读书紧张前的心理过程,即越怕紧张、越不想紧张结果却越紧张;越想控制紧张的状态结果却越不可控。因此,第一步,黄老师给我支的招是“让紧张来得更猛烈些”,即再面临这种需要上台发言的场合时,给自己的心理暗示从“千万不要紧张啊”变成“我倒要看看自己究竟能有多紧张”,简单点说就是放弃控制、压抑自己紧张情绪的想法。用黄老师的比喻就是:和强迫症之类的心理障碍一样,社交焦虑有时就像小痞子,你越怕他,他反而越喜欢出现在你面前折磨你;如果你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反而自讨没趣,渐渐走开,不骚扰你了。后来自己读了一些心理学论著,发现这个说法不就是“白熊理论”的中国通俗版嘛越想忘记白熊,就越会记得白熊。道理是懂了,真正做到还是不容易,毕竟这种紧张的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已如条件反射般存在了。所谓习以治惊,接下来,便是要通过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挑战自己,来逐渐克服自己的这个发言恐惧了。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的过程尤其难忘。既然是治疗,那就要主动争取上台发言的机会来挑战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着痛苦的来临。因此,黄老师要求第一步从他的课堂上先开始。知道这个消息后,我马上恐慌起来,但既然自己主动找过来想改变,也不能拒绝。于是焦虑中等到上课那一天,黄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我默默地紧张着,同时也在练习着转换自己的心理暗示。终于等到黄老师提问的时刻,我简直视死如归般举手上台回答了他的问題,好像也没想象得那么糟。黄老师事后问我感受,我说还好,但把这次还好的经历归结为是因为有他在,所以我比较有安全感。后来黄老师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最大的恐惧往往是恐惧本身”,当时不是很懂,后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涵义。有些你害怕做的事,不妨逼着自己去试一试,结果你或许会发现,事情没你想象得那么可怕。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就相当于脱敏治疗。当时我觉得上台发言、做汇报什么的是个天大的难事,通过自己不断去试、挑战自己,结果发现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在这过程中,黄老师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精神支柱和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么一名心理咨询师在,靠我自己的力量,很有可能我会选择逃避。
在黄老师的课上尝试过几次上台发言的自我挑战之后,对于公共场合发言的恐惧淡了一些,至少不像以往那么为此焦虑不已了。要知道,在高中时代,一想到自己存在这个障碍,整个人便会陷入一种非常沮丧及失落的状态。后来因为有了以上所提到的黄老师的开导和指引,恐惧虽在,但也能够以一种相对平静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不再像以往那样自暴自弃了。不知不觉中,黄老师带我们的课结束了,而我依然继续找黄老师进行咨询。开始是例行每周一次,后来发展到每隔几周一次。通过与黄老师的交流(我个人主观的倾诉、黄老师的客观分析和积极疏导),渐渐地,我对自身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所困扰我的这些症状也有了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判断,然而距离真正克服这些障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记得那时每次碰到自己感觉难以承受的一些事情,便会想着找黄老师聊一聊,而每次聊完走出心理咨询中心,都会觉得心里非常坦荡,感到这些事情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黄老师所带给我的精神慰藉和极大的支持,至今依然难忘。我一直在想,如果大学四年里没有黄老师这样一位睿智开明而热心的引路人,我将何去何从?或许也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想必是更加艰难和困苦。
因为一直同黄老师保持着联系,尽管后来没有他的课,但他依然在背后积极鼓励我在其他课上挑战自己。于是,虽然内心仍然还有恐惧,却也逼着自己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提问、做课程汇报。对当时的我来说,能迈出第一步,举起右手和走上讲台,已经算是巨大的胜利了。但事后我还是会对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而耿耿于怀,担心同学会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黄老师犀利地指出我的社交焦虑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我这种担心自己表现不够好、会丢脸的心理造成的一对自己期望太高,给自身的压力太大,过犹不及,反而会导致一些心理障碍的产生。他曾把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水平)比作一个平面,大多数人都接近或在这个平面以上,而我现在却处于平面以下的坑里,我当下要做的是努力向上爬接近平面。所以不必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即使你表现得真的很差,别人看看也就过了,并不会真的记在心里。我当时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觉得所有人都在关注我、会看到我出丑。现在看来,一方面别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没工夫关注你;另一方面,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那么擅长的地方,所以即使发现自己有些不足或表现不佳,也要意识到这很正常。这就是人呀!
我又想起黄老师曾经经常提起的一句话一真正的强大是能够接纳自己的脆弱。现在仔细品味之,与其说是强大,倒不如说是成熟更好些。人越成熟,越能体会到追求完美的不现实。生而为人,总是会存在这样那样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因为自身长相、身高,或因为家庭背景,或因为职业发展中的机遇问题,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概,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吧。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然后抓住当下的每一天,努力工作,用心生活。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因为自身成绩不错,每年九、十月都会有评奖评优的面试,对此,我真是又爱又恨。面前既有奖学金的诱惑又有社交焦虑的威胁,进退两难之际,还是第一时间想到了黄老师。其实内心不可能退缩,只是想从黄老师那里寻求支持和鼓励。记得第一次面试前,一早就开始紧张,越临近中午面试的时间越是心慌手抖、面色凝重。真正进去面试前给黄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三言两语便给了我走进去的勇气。几分钟把准备好的自我介绍向各位评委说完,虽然磕磕绊绊,但也算是战胜了自己。这样的场景四年间经历过几次,虽然当时感觉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那么紧张,但现在看来,情况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好转,只是没那么明显罢了。就这样,在黄老师的指引和鼓励下,我一路走下来,也算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顺利毕了业,经过各种考试、面试,目前在国内TOP5的高校读研究生。回忆过去,感觉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有点恍惚。五年前,我想都不敢想自己会在这样一所高校读研,更不用说经历了那么多需要当众发言、自我介绍的场合。根据自身的感受和别人的评价,我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态也较以往更加开放、乐观。现在的我不再执著于学业上必须要怎样怎样,我觉得结交朋友、尝试新鲜事物、享受生活同样重要。心态上的变化,加之本科时不断地自我挑战、突破自我的舒适区,现在每次上台发言、做口头汇报不再是个大问题。紧张自然是难免的,大多数人上台前或多或少都会有点紧张,但这也没什么不好,适度的紧张可以促使我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得足够充分了,便也有了在台上坦然自若、沉着冷静的自信。因为现在的课题组有每周汇报的要求,现在的我可以做到对着PPT英文演讲半小时。哈哈,这真的是以前不能想象的事情!
因为有过社交焦虑的经历,现在的我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一切:从害怕公众面前发言到无惧当众演讲的转变,也让我有理由相信,未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有能力去面对。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管理员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4月29日18:21: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yqxinli.com/1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